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07.255)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02: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怡菱
研究生(外文):Huang, Yi-Ling
論文名稱:以五核心內涵促進數學溝通進行補救教學之探索性研究:以一元一次方程式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Exploring Study on Remedial Teaching through Five Cores Connotation Promoting Mathematical Communication: A Case of One Variable Linear Equation
指導教授:李源順李源順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7-06-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系數學教育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9
中文關鍵詞:七年級低成就學生數學溝通五核心
外文關鍵詞:five coresseventh grade low achieved studentsmathematical communi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目的是希望藉由數學溝通活動來提升學生用數學化思考;用數學語言溝通,來強化學生數學概念。學生在學習數學上有感覺,就會喜歡數學;喜歡數學,就會對數學有信心,進而促進數學解題表現。本研究採質性個案研究,研究對象為研究者在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任課班的六位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以口述語言為主,圖像、真實生活情境、書面符號為輔,利用同儕及師生的溝通討論,配合研究主題進行一元一次方程式基本概念的補救教學。根據研究結果,有以下發現:
一、經過補教教學後,不管在概念性了解、程序性知識或是解題上,低成就學生學習表現皆有進步,保留的情況也不錯。
二、促使低成就學生學習改變的原因有三:1.透過「舉例」、「問為什麼」的溝通方式,強化學生的概念性了解;2.透過簡化數字、讓學生回想,連結從數轉換到文字符號運算的程序性知識;3.透過「畫圖」的溝通方式,讓學生在解題上把問題變得更具體。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mprove the mathematical thinking of students through math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nd to strengthen students' mathematical concepts through mathematic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f students have a sense of mathematics, they will like math. If they like math, they will have confidence in mathematics, and then promote the performance of mathematical problems. It take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this study. The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are six seventh grade low achieved students in the class of the researcher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We implement remedial teaching relying on oral language while the pictures, the situations in real life and the symbols in written form subsidiary base on the concept of one variable linear equation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After the remedial teaching, the low achieved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regardless of the concept of understanding, procedural knowledge or problem solving are improved, and the situation of conservation is also good.
2.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changing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students: (1) To strengthen the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through examples and the way of asking why. (2) Linkage from the four fundamental operations of arithmetic to the procedural knowledge of algebra through simplified numbers or letting students recall. (3) Make the problem more specific by draw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數學溝通 5
第二節 補救教學 11
第三節 一元一次方程式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3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3
第一節 教學活動前的表現情形 43
第二節 教學活動後的表現情形 56
第三節 學生學習表現改變的原因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1
第六章 參考文獻(EndNote的排序) 105

附錄 109
Bloom, B. (1984). The search for methods of group instruction as effective as oneon-one trai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2, 4-17.
Collis, K. (1975). The development of formal reasoning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Newcastle, australia).
Lesh, R.、Post, T.、Behr, M. (1987).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 among representation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vier (Ed.), Problem of represent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Vol., pp. 33-40). New Jersey: Erlbaum.
McLaughlin, T.、Vacha, E. F. (1992). The at-risk student: A proposal for a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NAGB (2002). Mathematics framework for the 2003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CTM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CTM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Slavin, R. E. (1989). Students at risk of school failure: The problem and its dimensions.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Wagner, S. (1981). Conservation of equation and function under transformations of variabl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07-118.
Webb, N.、Coxford, A. F. (1993). Assessment i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方文鋒(2008)。合作擬題教學法對國一學生在一元一次方程式解題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王心怡(2009)。鄒族文化情境融入一元一次方程式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如敏(2004)。國二學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錯誤類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釋緯(2012)。七年級學生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式之錯誤類型分析-以一所都會型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何欣玫(2005)。淺談數學解題之溝通能力。國教輔導,45(1),27-33。
余采玲(2011)。「對話式形成性評量」應用在國中一年級數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一元一次方程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吳曜溱(2010)。國一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式不同表徵題型列式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李源順(2013)。數學這樣教:國小數學感教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李源順(2015)。營造數學感 -- 一個起動機制、五個核心內涵--紮根的理論。數學教師知識庫。2016.10.20檢自http://www.mtedu.utaipei.edu.t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45&extra=page%3D1。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台北市:心理。
林生傳(1987)。個別化教學的認識與展望。臺北:臺灣書店。
林原宏、李清韻(2004)。國小學生數學解題溝通能力評量之實證研究。測驗統計年刊(12),233-268。
林智瑩(2011)。應用於課後輔導之診斷測驗與補救教學研究─以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林麗雯(2001)。國中一年級學生學習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的能力發展與其解題的錯誤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 五南。
侯靜芳(2005)。高雄市國一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俞宗賢(2007)。數學低成就學生一元一次方程式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柳賢(1998)。國中數學科個別化教學設計原理。數學教育第七期. 香港。
洪傳勛(2015)。台南地區國中七年級學生在「一元一次方程式」 單元之錯誤類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袁媛(1993)。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文字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的解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康木村、吳吉昌(2000)。國中數學科個別化補救教學實驗研究。發表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補救教學方案研習會。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張景媛(1994)。數學文字題錯誤概念分析及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175-200。
張新仁(1995)。教學原理與策略。載於王家通(主編),教育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新仁(2000)。補救教學面面觀。發表在論文發表於義務教育階段補救教學系統研究與實務研討會。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教育學刊(16),163-191。
張靜嚳(2000)。數學溝通mathematic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ng。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6/11/20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793/。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曹郁玲(2000)。國小六年級學生乘法概念數學解題溝通之表現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許秀如(2006)。國中生文字符號概念的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宛琪(2006)。數位學習於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成效-以國一「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郭汾派、林光賢、林福來(1989)。國中生文字符號概念的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77-0111)。
陳惠萍(2009)。提升經濟弱勢兒童學習成就之教學與實踐。課程與教學,16(1),93-114。
曾映程(2007)。台南地區國一學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迷思概念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淑華、鄭鈐華、王又禾、吳昭容(2014)。一元一次方程式應用問題的補救教學。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35(1),1-16。
楊仕榮(2009)。遊戲融入一元一次方程式運算之補救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楊淑如(2016)。國中生一元一次方程式補救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楊榮達(2007)。國中一年級學生一元一次方程式解題策略及錯誤類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蔡育霖(2005)。嘉義地區八年級學生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淑裕(2015)。國中生在文字符號的概念與運算上的主要錯誤類型及其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鄧敦平(2000)。補救教學的迷思--談回歸起點的教學。台北:師說。
蕭宇欽(2006)。高雄地區七年級學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迷思概念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賴美杏、黃台珠(2001)。在小組討論中如何促進生物概念的學習。發表在第十六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北。
謝和秀(2001)。國一學生文字符號概念及代數文字題之解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宜芳(2014)。運用漫畫進行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補救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謝宜庭(2015)。桃園市某國中七年級學生一元一次方程式錯誤類型與補救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