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一)經典
《大愛道比丘尼經》,《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V1.60普及版,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中本起經》卷下,《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V1.60普及版,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中阿含經》卷28,《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V1.60普及版,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四分律》卷30,《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V1.60普及版,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佛母般泥洹經》,《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V1.60普及版,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佛說長阿含經》卷6,《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V1.60普及版,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佛說阿難同學經》,《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V1.60普及版,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卷下,《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V1.60普及版,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佛說龍施女經》,《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V1.60普及版,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律二十二明了論》卷1,《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V1.60普及版,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毘尼母經》,《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V1.60普及版,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增壹阿含經》卷12,《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V1.60普及版,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增壹阿含經》卷38,《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V1.60普及版,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增壹阿含經》卷41,《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V1.60普及版,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V1.60普及版,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雜阿含經》卷22,《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V1.60普及版,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二)專書
Kathy Davis等著,楊雅婷等譯,《性別與女性研究手冊》,臺北:韋伯文化,2009。
Kenneth Ring, 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著,李傳龍、李雅寧譯,《 穿透生死迷思:瀕死經驗真實個案教你如何去愛、去看待生命》,臺北市:遠流,2001。
Ranjit Kumar著,胡龍騰等譯,《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2000。
Sandy Boucher著,葉文可譯,《法輪常轉:女性的靈修之路》,臺北:立緒文化,1997。
Susan A. Basow著,劉秀娟等譯,《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臺北:揚智文化,1996。
Susan Alice Watkins著,朱侃如譯,《女性主義》,臺北:立緒文化,1995。
丹・金德倫(Dan Kindion)、麥可・湯普森(Michael Thompson)著,吳書榆譯,《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臺北:商周,2000。
王雅各,《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臺北:巨流,1999。
王雅各編著,《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臺北:心理出版社,1999。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1999。
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1981。
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臺北市:正聞,1994。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譯,《第二性:形成期》卷1,臺北:志文,1992。
李玉珍,〈寺院廚房裡的姊妹情:戰後台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里仁,2003。
李美枝著,秦慧珠主編,《性別角色面面觀──男心與女人的權利暗盤》,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李銀河主編,《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北京:三聯書店,1997。
呂秀蓮,《新女性何去何從》,臺北:拓荒者出版社,1977。
余德慧,《中國人的生命轉化》,臺北:張老師出版社,1992。
岩本裕,《佛教與女性》,臺北:大展出版社,1998。
林芳玫著,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再版,臺北:女書文化,2000。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性別關係》,四版,臺北:五南,2013。
施叔青主編,《從女人到人》,臺北縣:拓荒者,1975。
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臺北:群學,2008。
唐文慧,〈父職角色與照顧工作〉,黃淑玲、游美惠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2007。
陳玉女,〈佛學院課程性別議題缺席的意涵──以台灣為例〉,劉詠聰主編,《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歷史新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張晉芬,〈性與性別社會學〉,王振寰編,《台灣社會》,臺北:巨流,2002。
莊耀嘉編譯,《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臺北:桂冠圖書,1997。
傑克.溫茲(Jack Wintz),呂政達譯,《別讓自己白白受苦》,臺北:張老師文化,1999。
傅瑞丹( Betty Friedan)著,李令儀譯,《女性迷思》,臺北市:月旦,1995。
黃囇莉,〈性別歧視的多面性〉,黃淑玲、游美惠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2007。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1999。
楊孝容,《男女同尊:佛教女性觀》,大陸:宗教文化,2004。
愛莉絲.史瓦澤(Alice Schwarzer)著,劉燕芬譯,《大性別:人只有一種性別》,臺北:臺灣商務,2001。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文化,1993。
葛羅莉亞.史坦能(Gloria Steinein)著,羅勒譯,《內在革命:一本關於自尊的書》,臺北:正中書局,1992。
維琪.麥肯基( Vicki Mackenzie)著,葉文可譯,《雪洞──丹津.葩默悟道歷程》,臺北:躍昇文化,2001。
摩奴一世(Swayambhoura Manou)著,迭朗善(A. Loiseleur-Deslongchamps)譯,馬香雪轉譯,《摩奴法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瑪麗.沃爾斯考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著,李清慧譯,〈女權的辯護〉,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六版,臺北:女書文化,2004。
劉述先,《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臺北:立緒文化,2001。
瑪格麗特.米德著,宋踐等譯,《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性情》,臺北:遠流,1990。
蔣基萍,〈性別權力結構與社會〉,林麗珊編著,《性別議題與執法》,板橋:承印實業公司,2006。
鄧殿臣譯,《長老偈.長老尼偈》,臺北縣:圓明出版社,1999。
蕾恩.柯挪(Raewyn Connell)著,劉泗翰譯,《性別的世界觀》,臺北:書林,2011。
羅思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文化,1996。
釋永明,《佛教女性觀》,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
蘇芊玲,《不再模範的母親》,臺北:女書文化,1996。
釋恆清著,傅偉勳、楊惠南編,《菩提道上的善女人》,臺北:東大圖書,1995。
釋昭慧,《律學今詮》,臺北:法界出版社,1999。
釋昭慧,《獨留情義落江湖》,臺北:法界出版社,1993。
釋昭慧,《願同弱少抗強權》,臺北:法界出版社,1994。
釋昭慧、釋性廣編著,《千載沉吟─新世紀的佛教女性思維》,臺北:法界出版社,2002。
(三)期刊與論文集
Allison Goodwin,〈正見、紅繡病和白蠕蟲─心理學和社會學實驗對八敬法及佛陀教法是否歧視女性的再檢視〉,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等編著,《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法界,2008。
Ben A. Barres,〈性別造成影響嗎?—哈佛大學校長事件回應之一〉《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2期,(2008.08.31),頁48-57。
Bhante Sujato著,江曉音譯,〈痛苦的岐義─佛教神話中對於比丘尼的態度〉,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等編著,《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法界,2008。
David C. Schak著,江曉音譯,〈台灣的性別議題與佛教〉,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等編著,《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法界,2008。
Elise A. Devido著,黃克先譯,〈台灣的性別本質主義與當地佛教的發展〉,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等編著,《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法界,2008。
Mano M. Laohavanich著,李素卿譯,〈第一次結集與對尼眾的壓制〉,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等編著,《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法界,2008。
Rita M. Gross著,李素卿譯,〈望空悲歎或樂觀滿懷〉,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等編著,《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法界,2008。
古正美,〈從佛教思想史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在中國造像史上轉男成女像的由來〉《中國藝術史集刊》15期,(1987.02),頁157-225。
古正美,〈彌沙塞部的女人觀對中國女性教團的影響〉《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1986。
石素英,〈多元價值─從女性觀點出發〉《新使者》132期,(2012.10),頁4-9。
成令方,〈都是異性戀父權惹的禍〉《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期,(2004.05),頁131-139。
李文玫,〈從本土化觀點論述台灣性別研究〉《龍華學報》17期,(2004.07),頁1-20。
李玉珍,〈專題說明〉《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1期,(2012.12),頁iii-vi。
李玉珍,〈佛學之女性研究─近二十年英文著作簡介〉《新史學》7卷4期,(1996.12),頁199-221。李玉珍,〈佛教的女性,女性的佛教:近二十年來中英文的佛教婦女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期,(2002.12),頁147-176。李玉珍,〈比丘尼研究—佛教與性別研究的交涉〉《法光雜誌》148期,(2002.01),頁1-6。
李玉珍,〈《長老尼偈》的修辭敘事──兼以對照《長老偈》〉《佛學研究中心學報》9期,(2004.07),頁1-36。李玉珍,〈修行制度與性別〉《香光莊嚴》83期,(2005.09),頁26-39。李玉珍,〈雲水不住——曉雲法師的比丘尼典範〉《2006年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思想行誼研討會暨第十三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7。
李貞德,〈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期,(1994.06),頁251-270。李淑菁,〈用「尊重」矇混過關?—性別識讀能力的質性指標初探〉《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8期,(2012.06.30),頁62-68。
呂凱文,〈初期佛教的種姓系譜學─佛教對「種姓起源神話」的考察與改寫〉《華梵人文學報》4期,(2005.01),頁1-31。邱子修,〈西方第三波女性主義思潮概述〉《婦研縱橫》90期,(2009.04),頁56-61。林素玟,〈人間佛教的女性觀─以星雲大師為主的考察〉《普門學報》3期,(2001.05),頁228-271。邱敏捷,〈佛教對女性主的思考─以昭慧法師的佛教女性主義論述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等編著,《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法界,2008。
林慧嫻,〈尋找她的聲音:性別平權的博物館時代〉《博物館學季刊》19卷2期,頁23-32。俞彥娟,〈婦女運動、女性主義、婦女史研究從席爾斯公司的性別歧視案談起〉《美國研究》21卷1期,(1991.03),頁1-28。洪鎌德,〈女性主義在國際關係學說中的挑戰與定位〉《台灣國際研究季刊》7卷2期,(2011),頁93-128。
胡藹若,〈臺灣婦女人權運動的遞嬗〉《復興崗學報》86期,(2006.06),頁271-304。陸洛、楊國樞,〈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自我實現觀:概念分析與實徵初探〉《本土心理學研究》23期,(2005.06),頁3-69。陳美華,〈另類典範:當代臺灣比丘尼的社會實踐〉《佛學研究中心學報》7期,(2002.07),頁295-340。陳惠娟、郭丁熒,〈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41期,(1998.07),頁73-101。陳劍鍠,〈佛教論述女性障礙修行的相關省思──從淨土法門談起〉《文與哲》13期,(2008.12),頁1-44。梁惠錦,〈臺灣民報中有關婦女政治運動的言論〉《中華民國歷史與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84。
畢恆達,〈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1卷1/2期,(2004.03/06),頁111-138。
黃夏年,〈評《香光尼眾佛學院教學設計彙編》〉《佛教圖書館館刊》50期,(2009.12),頁108-113。游祥洲,〈論安貝卡主義、印度人權革命與佛教復興—一個全球倫理的觀點〉《玄奘佛學研究》16期,(2011.09),頁161-196。無著比丘,〈初期佛教婦女的證悟解脫─四眾弟子與比丘尼僧團的建立〉《福嚴佛學研究》8期,(2013),頁1-48。
彭渰雯,〈女性觀點的「通用設計」-性別主流化再思考〉《研習論壇月刊》120期,(2010.12),頁8-16。賀璋瑢,〈佛陀與耶穌的女性觀〉《南亞研究》2期,(1999),頁56-60。
葉至誠,〈性別平權與社會政策〉《空大學訓》397期,(2008.05),頁54-61。
楊孝容,〈五礙說與早期佛教女性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16期,(2009.08),頁188-192。
楊婉瑩、林珮婷,〈當「男女有別」變成「男女不平等」:性別角色認知與政治效能感〉《女學學誌》29期,(2011.12),頁121-172。楊翠,〈青春期的「爆破」─臺灣女性史的兩個歷史節點〉《婦研縱橫》95期,(2011.10),頁46-53。蔡甫昌等著,〈女性主義生命倫理學〉《醫學教育》9卷1期,(2005.03),頁18-31。
蔡甫昌等著,〈當代生命倫理學(上)〉《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47卷10期,(2003.10),頁46-53。
劉作英,〈女人「走」出去了嗎─從纏足到高跟鞋〉《麗山學報》2期,(2008.11),頁121-133。劉婉俐,〈教義與性別:論佛教小乘、大乘與密乘中的女性身分演變〉《女學學誌》31期,(2012.12),頁1-38。劉惠琴,〈助人專業與性別實踐〉《應用心理研究》13期,(2002.03),頁45-72。龍晦,〈說偈子〉《普門學報》25期,(2005.01),頁1-38。
盧蕙馨,〈現代佛教女性的身體語言與形象─以慈濟功德會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期,(1999),頁275-311。薩羅(K. T. S. Sarao),心倫譯,〈古印度佛教女性觀(上)〉《普門學報》19期,(2004.01),頁1-28。
薩羅(K. T. S. Sarao),心倫譯,〈古印度佛教女性觀(下)〉《普門學報》20期,(2004.03),頁1-23。
羅娓淑,〈倫理道德課程裡的性/別教育──談「性別倫理」的教學目標〉《應用倫理學刊》1卷1期,(2006.01),頁77-81。
懺尼,〈八敬法的認識與實踐〉《僧伽》2卷1期,(1992.10),頁22-27。
蘇芊玲,〈專題引言—高等教育與性別主流化:檢視與反思〉《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8期,(2012.06.30),頁9-12。
覺亞,〈安貝卡與其新佛教運動之研究(上)〉《普門學報》42期,(2007.11),頁1-37。盧蕙馨,〈佛教慈濟功德會「非寺廟中心」的現代佛教性〉《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5。
盧蕙馨,〈性別、家庭與佛教─以佛教慈濟功德會為例〉《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
釋自衍,〈臺灣佛教比丘尼教育發展概況〉《佛教圖書館館刊》56期,(2013.06),頁78-100。釋見寂,〈上座部比丘尼受戒評議〉《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臺北:華嚴蓮社,2012。
釋昭慧,《願同弱少抗強權》,臺北:法界,1994。
釋慧嚴,〈略探尼僧在台灣佛教史上的地位〉,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等編著,《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法界,2008。
顧燕翎,〈從週期理論與階段理論看我國婦女運動與女性意識的發展(下)〉《律師通訊》170 期,(1993.11),頁 64-73。(四)學位論文與研討會論文
江美玲,《從《長老尼偈》看小乘佛教女性觀》,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李翎毓,《由台灣佛教比丘尼女權發展來看「廢除八敬法運動」》,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游祥洲,〈從「解神話」的角度,解構《摩奴法典》與「種姓制度」的人權思維(提要)〉《華梵大學第九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2006.03),頁1-3。
蔡伯郎,〈台灣現今有關佛教辦學理之現況與前瞻〉,《兩岸佛教學術研究現況與教育發展研討會論文》,臺灣:中華佛學研究所,(2005.10.01),頁157-160。
釋傳法,《當代台灣佛教的社會運動》,私立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的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五)電子期刊
王恭志,〈課程研究典範轉移之探析:從現代到後現代〉(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77/pta_924_7533229_49856.pdf),頁5-6,2014.03.16摘錄。
江燦騰,〈入世證菩提──《活躍在二十世紀台灣社會的佛教現代女性》〉《弘誓雙月刊》104期,(2010.04),(http://www.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B72B936ACA862834F45A311094D71E03),2014.4.02摘錄。
李筱峰,〈建國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原載於《自由時報》,(2000.04.10),(http://taup.yam.org.tw/comm/comm0005/t008.htm),2013.12.01摘錄。
陸洛,〈人格心理學〉, (http://www.ncu.edu.tw/~jimmyjue/lge/program2/p205/3b.pdf),2014.2.8摘錄。
陳美華,〈有關「比丘尼」的英文書籍簡介〉《佛教圖書館館訊》23期,(2000.09),(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3/23-book3.htm),2013.12.21摘錄。黃俊威,〈佛教「八敬法」在男女地位中的人權思考〉《第九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2006.03),(http://hfu.edu.tw/~lbc/BC/9th/Paper/2B-2.pdf),2013.12.01摘錄。
慳鈺,〈《大愛道比丘尼經》女性修道問題的探討〉《閩南佛學》1期,(1998),(http://www.nanputuo.com/nptxy/html/200703/1814303850623.html),2013.12.01摘錄。
釋昭慧,〈超越宗教的宗教情操〉《弘誓雙月刊》90期,(2007.12),(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90/90-1.htm),2013.12摘錄。
釋傳法,〈台灣佛學院教育之反省與前瞻──以佛教弘誓學院為例〉《佛教弘誓學院》,(2001.07.23),(http://www.hongshi.org.tw/forumview.aspx?nono=6),2014.04.06摘錄。
釋德涵、釋傳法紀錄,〈點燃一束性別倫理宗教改革的火苗─「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紀實〉《弘誓雙月刊》90期,(2008.11),(http://www.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8E13BB9D6F22A060254F14116C7BCB19),2013.12.01摘錄。
(六)網路資料
〈101年度家庭暴力事件通報統計〉,《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http://www.mohw.gov.tw/cht/DOPS/DM1.aspx?f_list_no=143&fod_list_no=1372),2014.04.06摘錄。
101年專題分析:〈新北市婦女安全概況〉,《新北市政府主計處》, (www.bas.ntpc.gov.tw/web66/_file/1528/upload/spe/101/11_Female_Safety.doc),2013.11.25摘錄。
人力資源統計年報資料查詢:〈歷年婚姻狀況別勞動力參與率〉,《中華民國資訊統計網》, (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8844&ctNode=4944),2013.11.25摘錄。
〈兩性薪結 女比男少16.6%〉,《中時電子報》,(2013.03.02),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9/20130302000499.html,2013.12.01摘錄。
〈男女失衡 台灣去年約墮掉3000女嬰〉,《自由時報電子報》,(2010.12.30),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30/today-life10.htm,2013.12.01摘錄。
〈佛學宗教中的女性主義〉,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http://buddhism.lib.ntu.edu.tw/en/search/subjectbooklist16.jsp#1),2013.12.18摘錄。
(七)工具書及其他
《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V1.60普及版,(台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中華百科全書典藏版》,(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index.asp)。
《佛光大辭典》,(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二、西文書目
Bartholomeusz, Tessa J. Women under the Bo Tree: Buddhist Nuns in Sri Lank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Berkwitz, Stephen C. South Asian Biddhism. London: Routledge, 2010.
Bem, S. L. “The measurement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1974): 155-162.
Burr, J. “Repellent to proper ideas about the procreation of children:Procreation and motherhood in the legal and ethical treatment of the surrogate mother. ”Psychology, Evolution & Gendervol.2, no.2, (2000): 105-117.
Chodron, Thubten & Sylvia Boorstein, Blossoms of the Dharma: Living as a Buddhist Nun. North Atlantic Books, 2000.
Falk, Nancy. “The Case of the Vanishing Nuns: The Fruits of Ambivalence in Ancient Indian Buddhism,” in Nancy Falk and Rita Gross, eds. Unspoken Worlds: Women's Religious Lives in Non-Western Culture.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79, pp. 207-224.
Faure, B. The Power of denial: Buddhism, purity, and gender.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Glick P. and S. Fiske, “The ambivalent sexism inventory: Differentiating hostile and benevolentsexis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70, no.3,(1996): 491-512.
Gross, Rita M. Buddhism after patriarchy : a feminist history,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Buddhis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3.
Horner, I. B. Women under Primitive Buddhism. New York:Dutton, 1930.
Ku, Cheng-mei, The Mahâyâna View of Women: A Doctrinal Study. Ph. D. dis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985.
Learman, Linda. Modernity, Marriage, and Religion: Buddhist Marriages in Taiwan. PhD thesis,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Boston University, 2005.
Lerner, G. The Majority Finds Its Past : Placing Women in History, New York : Oxford U.P., 1979.
Lorber, Judith. “Using gender to undo gender: A feminist degendering movement.”Feminist Theory vol. 1, no.1,(2000):79-95.
Ortner, Sherry B. Making Gender: The Politics and Erotics of Culture.Boston: Beacon Press, 1996.
Paul, Diana Y. Women in Buddhism: Images of the Feminine in the Mahayana Tradition.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lant, S. “On the matrix: cyberfeminist simulations,” The cybercultures reader, eds. D. Bell and B. M. Kennedy, London: Routledge, 2000, pp. 325-336.
Scott, Joan W. “The Conundrum of Equality”, Occasional Papers of th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Princeton, NJ. March 1999, pp. 1-14. (http://www.sss.ias.edu/files/papers/ papertwo.pdf),2013.11.24摘錄。
Thompson, L. and A. J. Walker, “Gender in families: Women and men in marriage, work, and parenthood.”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 (1989): 845-871.
Wang, Y. K. “Contested accommodation: Student feminist at two catholic campuses.”Journal of Women and Gender Studies 4, (1993): 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