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和古籍
《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CBETA, T12, no. 374。
《大日經義釋演密鈔》,CBETA, X23, no. 439 // Z 1:37 // R37。
《中阿含經‧舍梨子相應品3》,CBETA, T01, no. 26。
《中觀論疏‧四諦品》,CBETA, T42, no. 1824。
《長阿含經》,CBETA, T01, no. 1。
《宗鏡錄》,CBETA, T48, no. 2016。
《佛本行集經‧上託兜率品4》,CBETA, T03, no. 190。
《佛說瑜伽大教王經‧三摩地品4》卷2,CBETA, T18, no. 890。
《高僧傳卷2.鳩摩羅什一》,CBETA, T50, no. 2059。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CBETA, T14, no. 475。
《現觀莊嚴論略釋》,CBETA, B09, no. 31。
《瑜伽師地論》,CBETA, T30, no. 1579。
《翻譯名義集》,CBETA, T54, no. 2131。
密勒日巴傳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主編,《米拉日巴大師集》上、中、下卷(分別為米拉日巴大師集;米拉日巴尊者傳; 岡波巴大師選集和岡波巴大師傳),張澄基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版)。
西藏瘋行者,《密勒日巴大師傳》,張澄基譯。(台北:慧炬出版社,1971年)。
乳畢堅金,《西藏聖者米拉日巴的一生》,王沂暖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49年12月初版)。
桑杰堅贊,《米拉日巴傳》(全名:《顯示解脫和成佛道路之瑜伽自在大士米拉日巴尊者傳》),劉立千譯。(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
惹穹多傑札把,《舊譯密勒日巴尊者傳記》(又稱《木納記》),多傑大師口述,中江死灰居士張心若筆錄。(成都:佛化新聞社初版,1948年大法輪書局再版;台北:老古文化,1984年)。收入於大藏經補編第 11 冊 No. 0073 木納記 (CBETA, B11, no. 73)。
堪千創古仁波切,《噶舉三祖師《密勒日巴傳》從復仇到證悟,傳奇一生的偉大瑜伽士》,普賢法譯小組。(台北:橡樹林出版社,2016年)。
ツァンニョン・ヘールカ(藏寧‧黑如嘎),《苦行詩聖ミラレパ―ヒマーラヤ山の光》(河口慧海著作選集),河口慧海((Kawaguchi, Eikai,1866-1945)譯。(東京:慧文社,2010年4月)。
中日文專書和論文
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1年)。
王堯,〈詩人、聖者密勒日巴的自然雅趣與性瑜伽觀〉,《詩書畫》,總第七期(2013年第1期),頁136-142。
王堯,《水晶寶鬘——藏學文史論集》(台北:佛光文化,2000年)。
王輔仁,《西藏密宗史略》(台北:佛教出版社,1985年)。
王海燕,〈多杰覺拔格西弘法活動研究〉,《青海社會科學》第4期(2016年),頁7-12,18。
仁增,《淺析《米拉日巴傳》三種漢譯本的比較》(西藏大學碩士論文(藏語文學漢藏翻譯),2013年)。
玉珠措姆、海德噶‧丁伯格(Hildegard Diemberger),〈作為印刷和創新資助人的藏族婦女〉。《藏學學刊》,第1期(2019年),頁281-309,382。
肉內杰,《《米拉日巴傳》的三種漢譯本比較》(西北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克珠群佩,《西藏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09年)。
克珠群佩,〈西藏佛教文學與佛教對藏族文學的影響〉,《西藏文學》,第4期(2004年),頁86-95。
宋珂君,〈《米拉日巴傳》的三種漢譯本及其研究述評〉,《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12年),頁218-228。
佟錦華著,〈評藏族文學名著《米拉日巴傳》〉,《中央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1982年),頁49-55。
佟錦華(1929-1989)遺著,〈藏族古代作家文學與藏傳佛教的關係——兼論編寫藏族文學史應注意的基本原則〉,責任編輯周煒。《中國藏學》,第二期(1990年2月),39-54。
沈衛榮、侯浩然,〈瘋癲的聖僧 毗瓦巴、密勒日巴與印藏佛教的大成道者傳統〉,《中國文化》第2期(2022年2月)(總第56期),頁271-292。
松長有慶,《密教——東方智慧的崛起》,吳守鋼譯。(台北:大千出版社,2007年)。
岡波巴,《岡波巴大師全集選譯》,張澄基譯。(台北:法爾出版社,2004年)。
岡波巴,《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收入《岡波巴大師全集選譯》,頁125-358),張澄基譯。(台北:法爾出版社,2004年)。
宗薩欽哲仁波切,《佛教的見地與修行》,楊憶祖、馬君美、陳冠中譯。(台北:布波出版,2005年)。
阿華‧阿旺華丹,〈藏文佛學典籍的整理和研究略述〉,《中國藏學》,第3期(2008年),頁218-225。
袓古.烏金仁波切口述,《大成就者之歌:法源篇——袓古.烏金仁波切靈修回憶錄》,艾瑞克.貝瑪.昆桑(Erik Pema Kunsang)、馬西亞.賓德.舒密特(Marcia Binder Schmidt)記錄、理,楊書婷、郭淑清譯。(台北:橡實文化,2007年)。
袓古.烏金仁波切口述,〈空行法教——蓮師親授空行母伊喜‧措嘉之言教合集〉,劉婉俐譯。(台北:橡樹林、城邦文化出版,2007年)。
洪啟嵩,《密宗心要》(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
許明銀,《西藏佛教史》(台北:佛哲書舍,2006年10月改訂增補版)。
陳楠、任小波主編,《藏族史綱要》(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年)。
普布,〈略論藏傳佛教的傳承制度〉,《中國藏學》,第四期(2011年),頁39-43。
堪千創古仁波切,《惹瓊巴傳——西藏大瑜伽士密勒日巴尊者如月心子》,陳玲瓏譯。(台北:橡樹林出版社,2011年)。
凱斯道曼(英)譯,《大成就者傳奇:54位密續大師的悟道故事》,普賢法譯小組中英翻中。(台北:橡樹林文化,2018年)。
達賴喇嘛,《菩提道次第簡明釋論》。(台北:曼尼文化事業,2009年)。
達賴喇嘛,《藏傳佛教世界:西藏佛教的哲學與實踐》,陳琴富譯。(台北:立緒文化,2013年)。
圖齊,《梵天佛地》第二卷〈仁欽桑波及西元1000年左右藏傳佛教的復興〉,魏正中、薩爾吉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劉國威,《語旨傳承——藏傳佛教噶舉派及其在臺發展現況》(台北:蒙藏委員會,2017年)。
羅伯特‧比爾,《藏傳佛教——象徵符號與器物圖解》,向紅茄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年)。(Robert Beer. The Handbook of Tibetan Buddhist Symbols, Boston: Shambhala, 2003.)
俸裕程,《傳記文學理論視域下的《米拉日巴傳》研究——以桑傑堅參所著版本為例》(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渡邊温子,《師資相承から見る——チベットの聖者ミラレーパの仏教者としての生き方》(大谷大學國際文化専攻博士論文,2015年)。
塔娜,《錫埒圖·固什譯《米拉日巴傳》語言研究》(內蒙古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蘇淑貞,《《密勒日巴大師全集》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蘇淑貞,《《密勒日巴大師全集》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古典文獻研究輯刊 十一編:第14冊)
周煒,〈藏語話語研究——關于《米拉日巴傳》兩種銜接手段的分析〉,《中國藏學》,第3期(2000年),頁126-143。
班馬‧香秋多吉,〈論藏傳佛教中瑜伽士傳統與“上師”的意義〉。《佛學研究》,第24期(2015年),頁 314-324。
孫娟,《從世俗到神聖——米拉日巴皈依歷程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孫娟,〈從巫術到佛教正信的人格轉變——對米拉日巴早期宗教身份的探究〉。《法音》,第9期(2012年),頁21-26。
孫娟,〈米拉日巴各種傳記的版本研究〉,《延邊教育學報》,第26卷第5期(2012年10月),頁13-17。
張雪梅、秦偉,〈米拉日巴傳中的經濟社會與宗教社會〉,《西藏大學學報》,第19卷第1期(2004年3月),頁55-60。
粘凱蒂,〈高僧傳記書寫的文學價值——以《密勒日巴大師全集》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8期(2002年6月),頁165-180。
劉立千,〈《米拉熱巴傳》述評,《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1985年),頁44-48。
劉苑如,〈重繪生命地圖:聖僧劉薩荷形象的多重書寫〉,《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4期(2009年3月),頁1-51。
劉婉俐,〈神聖與瘋狂:藏傳佛教的『瘋行者』傳統 vs. 傅柯瘋狂病史的權力論述〉。《中外文學》,第32(10)期(2004年3月),頁145-171。
劉婉俐,〈空行母與藏傳佛教上師傳記〉,《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7卷(2002年),頁213,215-236。
劉婉俐,〈神聖與世俗的融合——藏傳佛教詩歌傳統中的宗教/文學關係〉,《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頁285-311。
廖光耀,〈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學形象——論《米拉日巴傳》中的米拉日巴及其形象塑造〉,《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1991年),頁38-45。
謝銳、夏京星,〈佛教經典傳播對中國雕版印刷術的促進作用〉,《今傳媒》,第12期(2010年),頁94-95。
攘卓,〈《米拉日巴傳》的作者——乳畢堅金〉,克珠群佩譯。《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6年),頁34-43。
釋慈惠,〈談佛門師徒〉,《普門學報》,第24期(2004年),頁225-254。
西文專書和論文
David M. DiValerio, The Holy Madmen of Tibe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Ronald M. Davidson, “gSar ma Apocrypha: The Creation of Orthodoxy, Gray Texts, and the New Revel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Seminar of the IATS, 2000. Volume 10: The Many Canons of Tibetan Buddhism, ed. David Germano. Leiden: E.J. Brill, 2002. pp. 203-224.
Robert Everett Goss, The Hermeneutics of Madness: A Literary and Hermeneutical Analysis of the“Mi-la'i-rnam-thar”by Gtsang-smyon Heruka. Th.D. diss.,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1993.
Khenpo Konchog Gyaltsen (TRN)/ Vict Huckenpahler, (EDT). The Great Kagyu Masters: The Golden Lineage Treasury. Translated from Tibetan. New York:Snow Lion Publications, 2006.
Matthew T. Kapstein, Tibetan Buddh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Stefan Larsson, The Birth of a Heruka. How Sangs rgyas rgyal mtshan became gTsang smyon Heruka: A Study of a Mad Yogin. PhD dissertation, Stockholm University, 2009.
Stefan Larsson, "What Do the Childhood and Early Life of gTsang smyon Heruka Tell Us About His Bka'brgyud Affiliation?". In Matthew Kapstein and Roger R. Jackson (eds.), Mahamudra and the Bka'-brgyud Tradition. PIATS 2006: Tibetan Studies: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 Königswinter 2006: 425-452. Halle (Saal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Tibetan and Buddhist Studies, 2011.
Stefan Larsson, Crazy for Wisdom: The Making of a Mad Yogin in Fifteenth-Century Tibet. Brill’s Tibetan Studies Library; v.30. Leiden: Brill, 2012. Revision of the author’s thesis (doctoral—University of Stockholm, 2009) under the title: Birth of a Heruka:How Sangs rgyas rgyal mtshan became gTsang smyon Heruka:A Study of a Mad Yogin.
Stefan Larsson, “Prints about the Printer: Four Early Prints in Honor of the Mad Yogin of gTsang”. In Tibetan Printing: Comparison, Continuities, and Change. Edited by Hildegard Diemberger, Franz-Karl Ehrhard and Peter Kornicki. Brill’s Tibetan Studies Library Leiden: Brill, 2016, pp. 309-331.
Stefan Larsson & Andrew Quintman,“Opening the Eyes of Faith: Constructing Tradition in a Sixteenth-Century Catalogue of Tibetan Religious Poetry”, Revue d’Etudes Tibétaines 32 (Avril 2015), pp. 87-154.
John Powers, Introduction to Tibetan Buddhism. New York: Snow Lion Publications, 1995, 2007 Rev. ed.
Andrew Quintman, The Yogin and the Madman: Reading the Biographical Corpus of Tibet's Great Saint Milarepa (South Asia Across the Disciplin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James Burnell Robinson, “The Lives of Indian Buddhist Saints: Biography, Hagiography and Myth”, Tibetan Literature: Studies in Genre (1996), pp. 57-69.
Sam van Schaik, “Manuscripts and Printing: Tibet”, Brill's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Volume One (Jonathan Silk Editor in Chief), Leiden: Brill Publishers, 2015, pp.959-967.
Marta Sernesi, “The History of the Mountain Teachings: 13th Century Practice Lineages at rTsib ri”, Revue d'Etudes Tibétaines, n.64 (2022.07), pp.479-515.
E. Gene Smith, Among Tibetan Texts : 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the Himalya Plateau,edited by Kurtis R. Schaeffer; forward by Jeffrey Hopkins,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1.
Francis Tiso, A study of the Buddhist Saint in Relation to the Biographical Tradition of Milarepa, PhD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 1989.
其他參考資料
CBETA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June 2016
BDRC (Buddhist Digital Resource Center) 官網https://www.tbrc.org
THL (The Tibetan & Himalayan Library) 官網 http://www.thlib.org/index.php
TTL (The Treasure of Lives) 官網 https://treasuryoflives.org
法鼓人名規範檢索官網。ttps://authority.dila.edu.tw/person/?fromInner=A016984
佛光電子辭典官網。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官網 https://www.kagyuoffice.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