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井迎兆(2006)。電影剪接美學─說的藝術。台北:三民。
王拓著(2002)。金水嬸。台北:九歌出版。
江燦騰、陳正茂(2008)。新臺灣史讀本。台北:東大。
李天鐸、陳蓓之著,梁新華編(1996)。八○年代臺灣(新)電影的社會學探索。台北:時報文化。
李天鐸著(1997)。臺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
李天鐸編(1996)。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文化。
李永熾監督、薛化元主編(1998)。臺灣歷史年代V(1989~1994)。台北:業強。
李彥春等(2002)。影視藝術欣賞。台北:五南。
沈孟穎(2005)。咖啡時代──臺灣咖啡館百年風騷。新北市:遠足。
洪致文(2007)。台鐵全車輛:柴油機車‧柴油客車。台北:作者自費出版。
迷走、梁新華編(1991)。新電影之死:從〈一切為明天〉到〈悲情城市〉。台北:唐山出版。
張恆豪主編(2010)。愛、理想與淚光──文學電影與土地的故事(上)。新北市:遠景。
張恆豪主編(2010)。愛、理想與淚光──文學電影與土地的故事(下)。新北市:遠景。
梁新華等人編著(1994)。新電影之外/後:從小眾媒體到電影評論體制。台北:唐山。
郭冠麟(2005)。國軍眷村發展史: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陳正茂(2003)。臺灣經濟發展史。台北:新文京開發。
陳清敏、黃昭仁、施志輝著,周宗賢主編(1996)。認識臺灣。台北:黎明文化。
陳儒修著,羅頗誠譯(1997)。臺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市:萬象。
焦雄屏著(2001)。臺灣電影90新浪潮。台北:麥田。
黃仁、王唯編著(2014)。臺灣電影百年史話下。台北:中華影評人協會。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著(2002)。臺灣史。台北:五南。
黃寤蘭主編。當代港台電影1988-1992。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
葉龍彥(2017)。圖解台灣電影史1895-2017。台中:晨星。
廖金鳳(2001)。電影指南:動作冒險、喜劇、科幻、戰爭歷史篇。台北:遠流。
廖金鳳(2001)。電影指南:警匪犯罪、恐怖驚悚、歌舞音樂、文藝愛情篇。台北:遠流。
趙麗娜(2015)。青春依舊升起:林清介學生電影中的青少年世界。新北市:遠景。(註:趙麗娜為大陸學者)
劉現成(1997)。臺灣電影、社會與國家。台北:揚智。
鄭樹森(2005)。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台北:洪範。
盧非易著(1988)。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
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研所。
薛化元(2015)。戰後臺灣歷史閱覽。台北:五南。
John Fiske著,陳正國譯(1993)。瞭解庶民文化(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台北:萬象。
Louise D. Giannetti著、焦雄屏等譯(1992)。認識電影(Understanding Movies)。台北:遠流。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二、期刊雜誌
王拓(1975年8月)。小說--金水嬸和她的兒子們。幼獅文藝,260,20-76。
王柏山、任茹、黃淑芬(1997年12月)。臺灣檳榔種植與檳榔攤分布之區域差異。社會科教育研究,2,119-177。
王墨林(1986年9月)。第三世界的新浪潮電影。文星,99,156-159。
世界電影資料組(1984年8月)。新片櫥窗。世界電影,190,111-113。
余慕雲著(1984年05月)。我看「臺灣新電影選」。世界電影,187,114-115
吳孟翰著(2015)。論〈孤戀花〉改編電影中的女性形象轉換。文化研究雙月報,148,1-20。
吳念真(2012年6月)。臺灣電影真的新過嗎?。印刻文學生活誌,10,162-166 。
李天鐸、陳蓓芝(1990年7月)。八十年代臺灣新電影的社會學再探 -上-。電影欣賞,4,68-7
李卓倫、紀駿輝、賴俊雄(1995)。時間、所得與中西醫療價格對中醫門診之影響。中華公共衛生雜誌,6,470-476。
林進修(1988年6年)。輕舟已過萬重山:臺灣新電影的成長、困頓與展望。自由青年,6,52-57。
林楓著(2002)。臺灣的咖啡及其文化含意。中國飲食文化,1,1-25。
胡光夏(2002年1月)。西方速食連鎖店在台發展歷程與影響之研究:以麥當勞在台發展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2,239-253。
邵維慶(2008年11月)。現代化意義與中國現代化歷程之探討。人文管理學報,5,081-110。
范婷(2000)。從「波麗路」到「星巴克」──臺灣咖啡文化的歷史分析。傳播文化,8,41-77
張文智、許言(1997年12月)。我國電視機造型發展研究。設計學報,2,55-70。
張昌彥(2007年6月)。穿過臺語片,走入臺灣新電影。電影欣賞,3,67-71。
梁良(1987年4月)。放言高論與腳踏實地。世界電影,220,85-88。
梁炳琨、張長義(2004年3月)。地理學的文化經濟與地方再現。地理學報,35,81-99。
陳飛寶(1987年7月)。論臺灣新電影。文星,109,126-137。(註:陳飛寶為大陸學者)
陳飛寶(1991年7月)。林清介電影作品賞析。電影欣賞雙月刊,4,37-39。
傅民雄、曾純純(2018年6月)。屏東縣竹田鄉檳榔產業的轉型與重生。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1-28
彭小妍(2012年1月)。”Auteurism and Taiwan New Cinema”。戲劇研究,9,125-148。
曾蘭淑、武秋香、陳德銘(2018年6月)。東南亞文學圓桌會:生命的關懷,書寫的原點。台灣光華雜誌,6。
焦雄屏(1986年9月)。臺灣新電影正名篇:談新電影的創作困境。文星,99,160-162。
黃克武(2006年3月1日)。「現代」觀念之源起與歷史研究的本土反思。當代雜誌,233,87-89。
黃建宏(2015年11月)。新電影的一天──一段文化電影的預言。藝術觀點,63,67-71。
黃建業(1986年9月)。悶局中的變與不變臺灣新電影的審思。文星,99,163-164。
黃儀冠著(2014年6年)。言情敘事與文藝片──瓊瑤小說改編電影之空間形構與現代戀愛想像。東華漢學,19,329-372。
楊照(2007年)。為甚麼會有鄉土文學論戰: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解釋。思想,6,71-86。
葉月瑜(1999)。臺灣新電影:本土主義的「他者」。中外文學,8,43-67。
葉春華(2014年11月)。三十而立的臺灣新電影。傳播文化,13,1-20。
聞天祥(2013年9月)。金馬五十(三)香港新浪潮與臺灣新電影。印刻文學生活誌,1,78-82。
蒲鋒(2018年)。1970年代臺灣香港言情文藝片的分流。南藝學報,16,1-23。
劉現成(1995年4月)。放開歷史視野:重新檢視從八0到九0偏執的臺灣電影文化論述。當代,108,62-85。
鄭秉泓(2010年3月)。從臺灣新電影的原點到海角年代的終端《艋舺》。電影欣賞,2,78-81。
鄭慧蘋整理(1984年10月)。林清介從《安安》談電影分級制度。世界電影,192,106-109。
憶人(1983)。更年輕更亮麗 崔苔菁是觀眾矚目的焦點。TTV電視周刊,1096,132-133。
謝東山整理(1987年11月)。另一種影像時代的來臨:談臺灣新電影中的視覺語言。藝術家,6,186-195。
顏滙增(1987年5月)。超越「視覺的麥當勞」:臺灣新電影的社會與文化意義。當代,13,144-151。
關穎仁整理(1986年5月)。臺灣新電影與影評人的關係。世界電影,209,85-93。
三、碩博士論文
呂美怡(2008)。臺灣地區民眾對中醫及對科學的態度城鄉差異之相關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李靖雯(2014)。臺語電影的文化意涵:以辛奇導演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台南市。沈孟穎(2001)。臺北咖啡館──一個(文藝)公共領域之崛起、發展與轉化(1930s-1970s)(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周士源(2014年)。服務品質、企業形象、綠色服務行銷與企業社會責任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以麥當勞為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台中市。范婷(2001)。臺灣咖啡消費文化的歷史分析(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台北市。張世倫(2001)。臺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陳祺(2017)。釣蝦場顧客的消費動機、顧客滿意度與持續涉入之研究(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儒修(2007)。走出悲情:臺灣電影的另一種面貌。(研討會論文)。「2012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於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舉辦。
黃儀冠(2004)。臺灣女性小說與電影之互文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潘素慧。解構八0年代校園學生電影:類型、性別、國族認同(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鄧傑心(2019)。華語恐怖電影空間意涵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四、報紙
本報社為小組記者十六日凌晨隨警專訪樹德公園毒販流動區(1986年11月17日)。夜訪豬屠口、暗巷深深人影幢幢 毒品集散地、廟宇森森心頭沉沉 大盤小盤層層盤 踞、毒販毒犯此處藏身。中國時報,第5版。
本報社會小組記者特稿(1986年11月17日)。毒癮纏身荳蔻女、街頭沉淪小流鶯 深藏秘密風潮恐、心寒點點辛酸淚。中國時報,第5版。
五、英文專書
John Fiske.(1997). Reading the Popular. Routledge Press.
John Street.(1997). Politics & Popular Culture. Temple. US: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六、網頁
「懲治盜匪條例」。立法院法律系統。取自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087BB0A7FB000000000000000000A000000002000000%5E04541032123000%5E00067001001
小赫。天下文化。取自https://bookzone.cwgv.com.tw/author_9100.html
中港通商大樓。華府房屋-中港通商。取自https://hw-office.com/building/6
台北甜心。豆瓣。取自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0590666/
吳念真。台灣電影網。取自http://www.taiwancinema.com/Staff/StaffContent/?ContentUrl=12452
國泰中港大樓。華府房屋-中港通商。取自https://hw-office.com/building/88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取自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default.jsp
陳韋聿Emery著(2018年4月10日)。很蝦的歷史:臺灣的釣蝦場是怎麼冒出來的?。獨立評論。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39/article/6769
曾芷筠(2016年3月25日)。敬!奇幻青春 專訪「學生電影教父」林清介導演。放映周報。取自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608。
楊馨、中天新聞、李曉玲、蘇顯榮、郭旺樹撰文(2018年05月22日13:08發布)。離職警衛犯案!長榮張榮發二公子曾遭綁架轟動全台。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tube.chinatimes.com/20180522002308-261416
葉衽榤。金水嬸(書籍)。文化部。取自https://toolkit.culture.tw/extendinfo_151_60.html?themeId=17
劍橋詞典-Cambridge Dictionary。取自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E8%A9%9E%E5%85%B8/%E8%8B%B1%E8%AA%9E/folk
廢止懲治盜匪條例,2月1日生效。法源法律網。取自https://www.lawbank.com.tw/news/NewsContent.aspx?nid=6833.00
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文化部。取自http://cinema.bamid.gov.tw/TheaterMangSystem/Pages/MovieRating/index.aspx
譚宇哲/新北報導(2018年04月30日)。關渡橋觀景台 整修換新裝。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430000521-260107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Catalog。取自http://afi.chadwyck.com/about/genre.htm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取自https://www.ldoceonline.com/dictionary/folk
Star Boulevard星光大道。取自http://www.starblv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