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鈺婷(2005)。探台灣同人誌文化的發展性於文化創意與商業構築之可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王錦雀(2008)。媒體識讀完全教學手冊。臺北市:學富文化。
古采艷(1997)。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s? 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形式的圖像魅力(上)。幼獅文藝,84(1),87-91。
古采艷(1997)。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s? 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形式的圖像魅力(下)。幼獅文藝,84(2),86-90。
吳明隆(2002)。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4)。教育名詞—資訊素養、媒體素養。教育資料與研究,57,93。
吳翠珍(2008)。變動的媒體、變動的青少年─2008台灣地區青少年媒體行為調查報告。臺北市:富邦文教基金會。
吳翠珍(2009)。2009年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臺北市:富邦文教基金會。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臺北市:巨流。
吳憲鎮(2005)。漫畫同人誌創作者的閱讀與書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李衣雲(1999)。私の漫畫と同居物語。臺北市:新新聞文化事業。
周文鵬(2007)。論漫畫的定位與定義。問學集,14,136-147。
林姿彣、林籼君(2014)。不再只是單純的娛樂:以正向心理學探討《航海王One Piece》漫畫文本的正向情緒與特質。取自:http://ccs.nccu.edu.tw/paperdetail.asp?HP_ID=1620(擷取日期:2017/10/20)
林依俐(2003)。同人文化講座。開拓動漫情報誌,94(1)。臺北市:開拓動漫情報誌。
林羿妏(2003)。尋找藏寶圖中的秘密:漫畫同人誌創作者學校內外藝術學習歷程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益民(2003)。何以批判同人誌?。導航基金會編。青少年文化素描:街舞與同人誌。臺北市:巨流圖書。
林佳蓉(2002)。媒體識讀在綜合領域的應用─漫畫識讀為例。國民教育,43(1),49-54。
洪德麟(1999)。風城漫畫50年。新竹市:竹市文化。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93/pta_2558_5536793_14183.pdf(擷取日期:2017/10/6)
康照祥(2005)。媒體識讀。臺北市:揚智文化。
張如慧(2016)。解讀航海王的性別意識形態。取自:https://www.mdnkids.com/gender_equity_edu/index.asp?sn=96(擷取日期:2017/10/20)
張芃嵐(2012)。衍生同人誌的生產與銷售——以女性創作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秀敏(2005)。薔薇園裡的少年愛-同人誌文化與青少女性別主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張雅萍(2014)。不一樣的聖誕故事:流行視覺文化與基督教視覺文化的比較分析。美學與視覺藝術學刊,6,61-76。取自http://libwri.nhu.edu.tw:8081/Ejournal/4043000604.pdf(擷取日期:2017/10/8)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郭禎祥(2008)當代藝術教育的省思— 創造力、視覺文化與當代藝術。教師天地,153,36-41。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臺北市:桂冠。
陳仲偉、陳仲翰 (2009)。漫畫在兒童教育上的另一種觀點:漫畫感受論初探。庶民文化研究,1,37-67。
陳芸芸(譯)(2003)。視覺文化導論(原作者:Mirzoeff, N)。臺北市: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
陳箐繡(2007)。漫畫同人文化之文本生產與非正式學習之研究:以同人誌創作者與角色扮演者為研究焦點。嘉義市:紅豆出版社。
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臺北市:富邦文教基金會。取自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3/article.php?storyid=113
溫明麗(1996)。後現代與現代的關係。教育研究雙月刊,50,4-7。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趙惠玲(2006)。高中藝術領域課程輔助教學參考手冊1-美術。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楊哲豪(2015)。《航海王》女性角色形象全論:強弱、拯救與性別表現,取自http://www.u-acg.com/archives/6102(擷取日期:2017/10/20)
劉平君(2003)。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利軌跡-試析台灣漫畫文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劉紀蕙(2006)。可見性問題與視覺政權。文化的視覺系統。台北市:麥田。
劉鈺楷(2014)。以ADDIE模式發展漫畫識讀教學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歐秋媛(2007)。KerryFreedman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理論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蔡偉銑(2012)。動漫畫運用在民主政治相關課程上的另類嘗試:以《航海王》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2,163-200。
蔡依玲(2010)。「同人誌」融入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市:五南。
蕭湘文(2001)。國中生漫畫識讀能力之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15,20-4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賴思蒨(2007)。北部青少年漫畫閱讀經驗深淺與其視覺圖像解讀觀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謝京容(2012)。發展青少年漫畫識讀能力指標與檢核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蘇微希(2003),文化全球化與在地生活實踐講座(十二)-台灣同人活動發展概要。取自:http://www2.thu.edu.tw/~trc/1-epts/3-speech/92.12.pdf(擷取日期:2017/06/14)
蘇微希(2011)。同人文化之源流於台灣同人活動發展概要。取自:http://www.csel.fcu.edu.tw/wSite/public/Attachment/f1328779054921.pdf(擷取日期:2017/06/15)
二、英文部份
Duncum, P. (2001). Visual culture: Developments, defini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2(2), 101-112.
Duncum, P. (2002). Clarifying 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Art education,55(3), 6-11.
Duncum, P. (2005). 視覺文化藝術教學法。國際藝術教育學刊,3(1), 52-164。取自:http://ed.arte.gov.tw/uploadfile/Periodical/1010_%A4T%A8%F7%A4@%B4%C1152164.pdf(擷取日期:2017/06/10)
Freedman, K. (2000). Social perspectives on art education in the U.S.: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in a democrac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4), 314-329.
Mario Saraceni. (2003). The language of comics. New York: Routledge.
McCloud, S. (1993). Understanding Comics: The Invisible Art. Northampton. MA: Tundra Publishing.
Sabin, R. (1993). Adult comic: An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Wilson, B. (2000). Of diagrams and rhizomes: Disrupting the content of art education. 2000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 Conference. Art Education and Visual Culture, 25-52. Taiwan: Taipei Municipal Teachers College.
Wilson, B. (2002). Super flat and super deep interpretations of global visual culture: Taiwanese art education and the lives of children. 現代教育論壇:全球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西方與東方的對話研究論文集,1-14。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Wilson, B. (2003a). Of diagrams and rhizomes: Visual culture,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impossibility of mapping the content of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4(3), 214-229.
Wilson, B. (2003b). Three sites for visual cultural pedagogy: Honoring students’ interests and imager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1(3), 107-126.
Wilson, B., & Toku, M. (2003). Boys' love, Yaoi, and art education: Issues of power and pedagogy. In D. Smith-Shank (Ed.), Semiotics and art visual culture, 94 -103. Reston, Virgini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