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典文獻 (略依年代順序排列)
姚秦.鳩摩羅什譯:《四十二章經》《大正藏》 第 17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八大人覺經》《大正藏》 第 17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 第 14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 9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 25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後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 8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 》第 32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唐.慧能:《金剛經解義》,《續藏經》第3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4年。
唐.慧然集:《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大正藏》第47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唐.王冰註:《黃帝內經》,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年。
唐.法海集:《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第1卷,《大正藏》第 48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唐.宗密述:《禪源諸詮集》,《大正藏》第 48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唐.般刺密諦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藏》第19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大正藏》第 50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宋.妙喜集:《禪林寶訓合註》,《卍新纂續藏經》第64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宋.圜悟禪師:《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大正藏》第48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宋.紹隆等編:《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大正藏》第 47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宋.子文等編:《佛果克勤禪師心要》,《卍續藏》第 69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宋.宗杲禪師:《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正藏》第47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宋.宗杲禪師:《正法眼藏》,《卍續藏》第61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宋.法弘、道謙編:《普覺宗杲禪師語錄》《卍續藏》第69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宋.祖詠編:《大慧普覺禪師年譜》《嘉興藏》第0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2016年。
宋.無門慧開:《無門關》,《大正藏》第48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宋.延壽集:《宗鏡錄》,《大正藏》第48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宋.契嵩撰:《傳法正宗定祖圖》,《大正藏》第 51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第1-14卷,《大正藏》第 51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宋.智昭集:《人天眼目》,《大正藏 》第48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宋.普濟集:《五燈會元》,《卍續藏》第 80 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宋.德洪著:《石門文字禪》《嘉興大藏經》第23,台北:新文豐出版,2016年。
宋、師遠述:《十牛圖頌》,《卍續藏》第 64 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宋.曉瑩集:《羅湖野錄》,《卍續藏》第83 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藏》第 49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宋.祖琇:《僧寶正續傳》《卍續藏》第79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宋.集成編:《宏智禪師廣錄》《大正藏》第 48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宋.道融著:《叢林盛事》《卍續藏》第86 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宋.寶曇編:《大光明藏》7,《卍續藏》第79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 48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元.覺岸編:《《釋氏稽古略》卷4,《大正藏》第 49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元.雪巖祖欽:《雪巖祖欽禪師語錄》,《卍續藏》第70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元.高峰原妙:《高峰原妙禪師語錄》,《卍續藏》第70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明.胡文煥著:《十牛圖頌》,《卍續藏》第 64 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明.居頂集:《續傳燈錄》,《卍續藏》第83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明.明河撰:《補續高僧傳》,《卍續藏》第77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明.中峰明本:《天目中峰廣錄》,CBETA, B25, no. 145, p. 740a17。
明.淨柱:《五燈會元續略》《卍續藏》第79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明.德清著:《紫柏尊者全集》,《卍續藏》第 73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明.德清著:《憨山老人夢遊集》,《卍續藏》第 73 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明.智旭述:《般若心經釋要》,《卍續藏》第 26 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明.智旭述:《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大正藏》第 44 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明.智旭疏義:《楞伽經義疏》,《卍續藏》第 17 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明.智旭節:《法華經玄義節要》,《卍續藏》 第 28 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明.仁潮錄,《法界安立圖》,《卍續藏》第57 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 1975-1989年。
明.朱時恩輯:《居士分燈錄》,《卍續藏》第 86 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明.如巹集:《禪宗正脉》第2卷,《卍續藏》第 85 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明.觀衡述:《般若心經小談》第1卷,《卍續藏》第 26 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清.笑隱大訢禪師:《蒲室集》,《卍續藏》第69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清.超溟:《萬法歸心錄》,《卍續藏》第65 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清.豁說 發育等編,《寂光豁禪師語錄》 第3卷,《嘉興藏》第 36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清.燈來說普定編,《三山來禪師語錄》第15卷,《嘉興藏》第 29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清.為霖道霈禪師:《餐香錄》《卍續藏》第72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清.智祥編:《禪林寶訓筆說》《卍續藏》第64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二、中文專書(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
王志躍:《分燈禪》,台北:圓明出版社,1999年。
水月齋主:《禪宗師承記》,台北:圓明出版社,2000年。
印順法師:《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2000年。
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新竹:正聞出版,2003年。
印順法師:《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聞出版,2000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下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1998。
吳汝鈞:《遊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吳平編著:《新譯碧巖集》上下冊,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吳思敬:《詩歌鑑賞心理》,台北:揚智文化,2005年。
李天命:《存在主義概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2009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時報文化,1989年。
李申:《六祖壇經》,台北:佛光文化事業,1997年。
李杜:《中國古代天禪思想論》,台北:藍燈文化事業,1992年。
李浩:《唐詩美學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2009年。
李欣霖:《儒家治療學》,雲林:春秋學會,2016年。
呂凱文:《正念療育的實踐與理論》,高雄:台灣正念學會,2015年。
余德慧:《生死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2003年。
何文玲:《學院藝術批評教學理論之研究:形式主義、絡脈主義、及其整合之應》,台北:心理出版,2009年。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2001年。
林安梧:《禪師道德經新譯既心靈藥方》,台北:萬卷樓圖書,2015年。
林安梧:《金剛般若與生命療癒》,台北:萬卷樓圖書,2014年。
林崇安:《六祖壇經的祖本及其演變略探》,台北,大千出版,2001年。
林清江編:《比較教育》,台北:五南圖書,1983年。
佛光山禪淨法堂編:《佛光禪入門》,高雄:佛光文化,2004年。
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8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1年。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施以諾:《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台北:主流出版,201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唐君毅:《哲學概論》上下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洪修平、孫亦平:《惠能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1998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葛兆光:《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從六世紀到十世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符芝英:《傳燈-星雲大師傳》,台北:天下文化,1996年。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出版,1999年。
張曼濤:《六祖壇經研究論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1976年。
張玨:《公共心理衛生》,台北:巨流出版,2014年。
張節末:《禪宗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6年。
孫周興:《語言存在論-海德德後期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徐小躍:《禪與禪師》,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年。
鈕則誠、趙可式、胡文郁:《生死學》,台北:空中大學,200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1986 年。
黃啟江:《北宋佛教史論稿》,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黃龍杰:《心理治療詩篇》,台北:張老師文化,2000年。
楊國賜:《比較教育方法論》,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
楊定一:《真原醫》,台北:遠流出版社,2013年。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禪宗的兩大思想傳承》,台北:東大圖書,1995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圖書,2002年。
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台北:東大圖書,2004年1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曾昭旭:《良心教與人文教-論儒學的宗教面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邱鴻鍾:《大自然是一間療養院》,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
黃龍杰:《心理治療詩篇》,台北:張老師文化,200年。
魏道儒:《禪宗無門關》,高雄:佛光文化,2009年。
施以諾:《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40帖帶來幸福的心靈處方》,台北:主流出版社,2013年。
湛佑祥、陳界、劉傳和、夏旭等編著:《閱讀療法理論與實踐》,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2011年。
鍾友彬、張堅學、康成俊、叢中著:《認識領悟療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12年。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2月。
鄭振煌 :《看話參禪》,高雄:大千出版,2016年。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台北:華正書局,2001年。
陳平坤:《惠能禪法之般若與佛性》,台北:大千出版,2005年。
潘桂明:《中國禪宗思想歷程》,北京:今日中國出版,1992年。
鄭志明:劉易齋、孫長祥、孫安迪、楊荊生等著:《生命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11年。
顧宏義注譯:《新譯景德傳燈錄》上中下三冊(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
顧偉康:《禪淨合一流略》,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年1997。
傅偉勳:《從創造的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1990年。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1986年。
釋星雲主編:《佛光教科書(1)》,台北:佛光文化,1991年。
釋星雲:《佛光教科書(11)》,台北:佛光文化,1999年。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戒定慧》,高雄:佛光文化,2013年。
釋星雲:《詩歌人間》,台北:天下文化,2013年。
釋星雲:《佛光世界1》,台北:佛光文化,1998年。
釋星雲:《星雲日記》,台北:佛光文化,1991年。
釋星雲:《我不是「呷教」的和尚》,高雄:佛光文化,2019年。
釋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文化,2005年。
釋聖嚴:《日韓佛教史略》,臺北:東初出版社,1993年。
釋聖嚴:《禪與悟》,臺北:東初出版社,1993年。
釋聖嚴:《禪門驪珠集》,臺北:東初出版社,1993年。
釋聖嚴:《學術論考》,臺北:東初出版社,1993 年。
釋聖嚴:《禪門修證指要》,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聖嚴說禪》,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臺北:法鼓文化,2002年。
釋聖嚴:《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臺北:法鼓文化,2002年。
釋聖嚴:《神會禪師的悟境》,臺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公案一百》,臺北:法鼓文化,2005年。
三、西方學者專書(以英文開頭字母劃序)
亞里斯多德(Aristotélēs)著,陳中梅譯:《詩學》,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著,唐譯編譯:《人本哲學》,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3年。
阿德勒(Alfred Adler)著,吳書榆譯:《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台北:經濟新潮社,2015年。
艾雅.凱瑪(Ayya Khema):《內觀禪修次第》,台北,大千出版社,2013年。
布魯斯.穆恩(Bruce L. Moon)著,丁凡譯:《以畫為鏡——存在藝術治療》,台北:張老師文化,2012年8月。
榮格(Carl G. Jung):《榮格文集,第七卷──人、藝術與文學中的精神》,北京:國際文化,2011年。
大衛.里秋(David Richo)著,楊語芸譯:《回歸真我-心靈與靈性的整合指南》,台北:啟示出版社,2012年。
丹尼爾.高曼(Daneiel Goleman)主編,李孟浩譯:《情緒療育》,台北:立緒出版社,2006年。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三卷、下冊,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12年。
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Ι、Ⅱ》,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金恩.康姆斯(Gene Combs)著,易之新譯:《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台北:張老師文化,2011年。
布伯(Martin Buber)著,陳維剛譯:《我與你》,台北:桂冠圖書,2011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龔卓軍、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台北:立緒出版社,2010年。
茱迪絲.奧羅芙(Judith Orloff,M.D.)《直覺療癒》,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卡普樂(Philip Kapieau):《禪,西方的黎明》,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哈維.弗格森著(Harvie Ferguson),劉聰慧、郭之天、張琦譯:《現象學社會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著,易之新譯:《存在心理治療》上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2011年。
康德(Immanuel Kant):《純粹理性之批判》,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年。
康德(Immanuel Kant):《判斷力之批判》,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喬、卡巴金(Jon Kabat)著,陳德中、溫宗堃譯,《正念減壓療法-初學者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2015年。
喬、卡巴金(Jon Kabat)著, 胡君梅譯,《正念療育力》,台北:野人文化,2016年。
尼采(Fri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著,劉崎譯:《悲劇的誕生》,台北:志文出版,2014年。
馬瑞諾夫(Marinoff Lou)著,吳四明譯:《柏拉圖靈丹-日常問題的哲學指南》,台北:方智出版社,2009 年。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陳嘉映、黃慶節合譯:《存在與時間》,北京: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瑪莎.努斯鮑姆(Martha C.Nussbaum):《詩性正義-文學想象與公共生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著,黃孟嬌譯,《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台北:張老師文化,2011年。
尼古拉斯.瑪札(Nicholas Mazza):《詩歌療法:理論與實踐》,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著,丁凡譯:《心靈寫作-創作你的異想世界》,台北:心靈工坊,2002年。
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著,丁凡譯:《狂野寫作-進入書寫的心靈荒原》,台北:心靈工坊,2007年。
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著,丁凡譯:《療癒寫作-啟動靈性的書寫秘密》,台北:心靈工坊,2014年。
諾丘.歐丁(Nuccio Ordine),郭亮廷譯:《無用之用》,台北:大雁出版社,2016年。
保羅.田立克(Paul Johannes Tillich,1886-1965)著,羅鶴年譯:《信仰的能力》,台南:教會公報,1999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龔卓軍譯:《自由與命運》,台北:立緒出版社,2010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彭仁郁譯:《愛與意志》,台北:立緒出版社,2010年。
舒斯特(Shlomit C.Schuster)著,張紹乾譯,《哲學診治》,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史考特.薩繆森(Scott Samuelson):《在生命最深處遇見哲學》,台北:商周出版社,2006年。
史蒂夫.鮑姆嘉納、瑪麗.克羅瑟斯(Steve.R Baumgardner&Marie K.Crothers)合著,李政賢譯:《正向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2014年。
薩奇、聖多瑞里(Saki Santorelli)著,胡君梅譯:《自我療癒正念書》,台北:野人出版社,2014年。
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Thorwald .Dethlefsen)、呂迪格.達爾可(Rudiger. Dahlke)合著,易之新譯:《疾病的希望》,台北:心靈工坊,2011年。
弗蘭克(Viktor E. Framk)著,黃宗仁譯:《從存在主義到精神分析》台北:杏文出版社,1986年。
弗蘭克(Viktor E. Framk)著,趙可式、沈錦惠譯,《活出意義-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10年。
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mk)著,鄭納無譯,《意義的呼喚》,台北:心靈工坊,2010年。
弗蘭克(Viktor E. Framk):《生命的主題》,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弗蘭克(Viktor E. Framk)著,游恆山譯:《生存的理由》,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瓦倫汀(Valentine):《實驗審美心理學-音樂、詩歌篇》,台北:商鼎出版,2000年。
四、日本學者專書(以姓氏筆劃排序)
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台北:法鼓文化,2013年。
白取春彥編,叢研喆譯:《超譯尼采》,南京:鳳凰出版,2013年。
白取春彥編,楊明綺譯:《尼采的心靈咒語2》,台北:商周出版,2012年。
鈴木大拙著,孟祥森譯:《禪學隨筆》,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鈴木大拙著,徐進夫譯:《開悟第一》,台北:志文出版,1991年。
鈴木大拙,耿能秋譯:《禪風禪骨》,台北:大鴻藝術出版,1992年。
鈴木大拙、佛洛姆著,孟祥森譯:《禪與心理分析》,台北:志文出版,1994年。
鈴木大拙、林宏濤譯:《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台北:商周文化,2016年。
阿部肇一:《中國禪宗史》,台北:東大出版,1986年。
岸見一郎:《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台北:方舟文化出版社,2015年。
平田精耕:《無門關》上下冊,台北:大展出版,1993年。
五、期刊論文(依出版年代順序)
楊白衣:〈看話禪之研究〉《華崗佛學學報》第4期,台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80年。
高雄義堅:〈宋代禪宗的特點〉,《香港佛教》343期,香港,1981年5月。
楊聯陞:〈禪宗語錄中之聻〉,《清華學報》第十四卷第一期,1982年。
楊惠南:〈南禪「頓悟」說的理論基礎-以「眾生本來是佛」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6期,台北:1983年1月。
李志夫:〈中國禪宗理事觀〉,《華崗佛學學報》第七期,1984年。
鄭志明:〈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義理初探〉,《中國佛教》第二十八卷第六期,1984年6月。
高柏園:〈壇經頓漸品中的頓悟與漸修〉,《中國文化月刊》第65期,台中:1985年3月。
鄭志明:〈唐代龐居士的詩偈及其宗教境界〉,《中國佛教》第二十九卷第十一期,1985年11月。
楊惠南:〈慧能及其後禪宗之人性論的研究〉,《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6期,台北:1987年6月。
錢新祖:〈佛道的語言觀與矛盾語(上、下)〉,《當代》第十一期(1987 年),頁63-71、十二期(1987 年),頁101-108。
吳永猛:〈禪宗圓相論探源〉,收於《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臺北:法光出版社,1991年。
林義正:〈石頭希遷的禪思想及其教育方法〉,《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臺北:法光出版社,1991年。
羅錦堂:〈莊子與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1993年3月。
葛兆光:〈荷澤宗考〉,《新史學》第五卷第四期,1994年12月。
楊曾文:〈牛頭法融及其禪法〉,收於釋恆清主編《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林文彬:〈維摩詰經不二法門義理初探〉,台中:國立中興大學,《興大中文學報》第十期,1997年。
樓宇烈:〈讀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隨記〉,《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二期,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年。
顏亞玉:〈三平史幾個問題的再探討〉,《廈門大學學報》第一三七期,1999年第1期。
藍吉富:〈大慧宗杲焚燒《碧巖錄》事件的歷史評述──佛教倫理與世俗倫理的對立及其消解〉《禪宗全書》42冊,台北:文殊出版社,1989年。
古天英:〈《壇經》宗教精神之探索〉,《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台北:1989年5月。
成中英:〈禪的詭論和邏輯〉,《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1990年,頁185-208。
洪修平:〈六祖惠能「見性成佛、頓悟成佛」思想研究〉,《兩岸當代禪學論文集》,嘉義:1990年5月。
王柏壽:〈六祖壇經的哲學及其禪德思想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第6期,嘉義:1992年11月。
馮耀明:〈禪超越語言和邏輯嗎﹖──從分析哲學觀點看鈴木大拙的禪論〉,《當代》六十九期(1992 年),頁64-81。
張伯偉:〈宋代禪學與詩話二題〉《中國文化》第6期,1992年9月,
辛旗:〈慧能與禪宗思想的奠基〉,《中國文化月刊》第189期,台中:1995年7月。
杜保瑞:〈壇經的功夫觀念〉,《第一屆禪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1995年5月。
王立文、蕭麗華:〈禪宗公案的創造性思維〉,《第四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圓覺文教基金會,1996 年,頁119-136。
釋星雲:〈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紀念特刊序〉,高雄:佛光文化,1997年。
釋濟群:〈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台中:1998年10月。
蕭麗華:〈從儒佛交涉的角度看嚴羽《滄浪詩話》的詩學觀念〉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五期,2000年7月。
蔣義斌:〈法眼文益的禪教思想〉,《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三期,2000年。
王璦玲:〈書評:《永遠的說書人:現代中國說唱文學》〉,《漢學研究》第18 卷第1 期,2000 年,頁331-338。
邱敏捷:〈胡適與鈴木大拙〉《兩岸當代禪學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
陳良吉:〈談語文教學與文化教學的相關──時代精神和意識形態的啟發〉,《翻譯學研究集刊》第5 期,2000 年,頁23-62。
陳家成、林杜娟:〈金剛經的數學模型及其解之探討〉,圓覺文教基金會《佛學與科學》第一卷第一期,2000 年,頁18-25。
何大安:〈論「案」、「按」的語源和案類文體的篇章構成〉,「讓證據說話:案類在中國」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2000年。
楊曾文:〈臨濟宗的門庭設施及其現代詮釋〉《兩岸當代禪學論文集(上)》,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路究中心,2000年。
孫敏捷:〈胡適與鈴木大拙〉《兩岸當代禪學論文集(上)》,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
趙毅衡:〈大狂大俗,意在言外:談《八月雪》〉,《聯合文學》第196 期,2001 年2 月,頁107-110。
陳星橋:〈趙州和尚、趙州禪與柏林禪寺〉,《中國禪學》第一卷,2002 年,頁474-488。
張子開:〈《趙州語錄》和趙州禪風〉,《中國禪學》第一卷,2002年,頁147-167。
劉再復:〈趙州公案語言的主位推移與問答結構分析〉,《圓光佛學學報》第七期,2002 年,頁213-245。
---:〈「趙州無」的語言符號〉,《普門學報》第十四期(2003年),頁135-174。
---:〈高行健現代禪劇《八月雪》的意涵探索與形式分析〉,《玄奘佛學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 年),頁E1-37。
楊富學:〈敦煌本《歷代法寶記.弘忍傳》考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6期,台北:2001年,7月。
丁建新、廖益清:〈批評話語分析介紹〉,《當代語言學》第3 卷第4期,2001年,頁305-310。
陳平坤:〈惠能《壇經》頓教禪法論義〉,《中華佛學研究期刊》第6期,台北:2002年03月。
石朝穎:〈中庸與六祖壇經的形上關懷〉,《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2002年7月。
鄧克銘:〈禪宗公案之經典化的解釋 —以《碧巖錄》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八期,2003年7月。
馮煥珍:〈論慧能禪的境界追求〉,《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103冊,高雄:2004年,7月。
王榮國:〈唐志勤禪師生平考〉,《宗教學研究》第一期,2002年。
張子開:〈趙州和尚、趙州語錄與趙州禪〉,《中國禪學》第一卷,2002年。
釋聖嚴:〈漢傳佛教文化及其古文物〉,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中華佛學研究》第七期,2003年。
鄧克銘:〈禪宗公案之經典化的解釋 ——以《碧巖錄》為中心〉,《臺大佛學研究》第八期,2003年7月。
羅因:〈中國佛教徒對於《金剛經》「無我」、「無相」思想的詮釋〉,《臺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二期,2005 年,頁313-358。
林湘華:〈從菩提達摩到大慧宗杲──個禪學認識架構的歷史形成〉,《普門學報》第二十八期,2005 年,頁37-72。
王偉:〈慈心悲願,利樂人間—從「慈悲心」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2008年。
劉澤亮:〈理念與實踐養成的人間佛教〉《普門學報》第 40 期 ,2007 年 7 月。
陳書梅:〈閱讀與情緒療癒-淺談書目療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台北:國立圖書館,2008年12月。
鄧子美:〈星雲模式之歷史性成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高雄:佛光文化,2008年。
尤淑如:〈作為倫理實踐的哲學諮商〉,台北: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哲學與文化第卅七卷,第一期, 2010年1月。
程恭讓:〈太虛、聖嚴、星雲:現當代漢傳佛教三導師的《維摩經》詮釋〉《2013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開幕研討會論文集》。
黃敬家:〈宋元禪師對「趙州勘婆」公案的接受與多重闡釋〉,《漢學研究》,31卷4期,2013年。
蕭麗華:《「文字禪」詩學的發展軌跡》《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2014年12月,16卷1期。
高婉瑜:〈從模因論看禪門詩句的發展與傳播〉,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大學報》六十卷第一期,2015年3月。
李開濟:〈溈仰宗禪法—中國圓相思想〉,《哲學與文化》第四十三卷第一期,2016年1月。
李勇:〈佛光禪的止觀思想〉《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上)》,高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出版社,2016年。
吳光正:〈《釋迦牟尼佛傳》與星雲大師的宗教情懷〉《人間佛教學報》第九期,高雄:佛光文化,2017 年。
江迅:〈拜見星雲大師,是一種生活方式〉《人間佛教》學報第十四期,2018年3月。
樓宇烈:〈踐行『人間佛教』的楷模〉《人間佛教》學報第十四期,2018年3月。
六、學位論文(依出版年代順序)
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6年。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
孔維勤:《永明延壽宗教論》,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郝慰光:《唐代禪宗語錄語法分析》,台北:輔大語言學所碩士論文,1985年。邢東風:《南宗禪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0年。
徐文明:《中土前期禪學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4年。
張勇:《傅大士研究》,四川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1995年。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吳言生:《禪詩研究》,陝西師範大學文學所博士論文,1999年。
元鍾實:《慧能禪思想》,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陳福帥:《六祖壇經的管理哲學》,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蔡纓勳:《善導思想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張清泉:《北宋契嵩的儒釋融會思想》,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7年。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王鳳珠:《永明禪師禪淨融合思想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李幸玲:《廬山慧遠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歐陽宜璋:《趙州公案語言的模稜性研究》,台北: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 年。李重慶:《壇經之心性觀與心靈管理》,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碩士論文,2007年。陳懿瑩:《六祖壇經的輔導哲學》,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邱淑美:《六祖壇經的生死哲學及其養生觀》,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研究所,2009年。
姬天予:《宋代禪宗臨宗偈研究》,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七、網站資訊: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2018,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南華大學哲生系網頁:http://www.nhu.edu.tw/~sts/class/class_03_3.htm。2019/2/5
美國kirkus review書評網站:《療癒寫作-啟動靈性的書寫秘密》。
林崇安:〈「覺之教育」的實踐原則及方法〉參考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
劉勰:《文心雕龍 》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https://ctext.org/wenxin-diaolong/ming-shi/zh
《教育百科》網:「閱讀治療」詞條
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9%96%B1%E8%AE%80%E6%B2%BB%E7%99%82%EF%BC%88bibliotherapy%EF%BC%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