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史料
1.梁‧諸大法師集撰,《慈悲道場懺法》,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冊,No.1909。
2.唐‧不空譯,《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冊,No.963。
3.唐‧阿謨伽撰,《焰羅王供行法次第》,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No.1290。
4.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No.2061。
5.宋‧志磐謹撰,明‧袾宏重訂,《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4冊,No.1497。
6.宋‧宗曉編,《施食通覽》,第1卷,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57冊,No.0961。
7.宋‧宗鑑集,《釋門正統》,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5冊,No.1513,第5卷。
8.元‧法林.禪噩.祖銘.梵琦等編,《元叟行端禪師語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1冊,No.1419,第4卷。
9.明‧蓮池大師 著,華藏講記組 譯,華藏淨宗學會《竹窗隨筆-水陸儀文》。
10.明‧袾宏著,《雲棲法彙》,嘉興大藏經,第33冊,No.B277,第22卷。
11.明 如惺撰,《大明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No.20628卷,第1卷。
12.明‧德清著,〈雲棲蓮池大師塔銘〉,《夢遊集》,卷27,頁34。
13.清‧咫觀記,《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普利道場性相通論》,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4冊,No.1498。
14.清‧咫觀記,《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 74冊,No.1497。
15.清‧弘贊編,《解惑篇》,嘉興大藏經,第35冊,No.B325,第2卷。
二、一般論著
1.王月清,《中國佛教倫理‧中國佛教孝親觀》,第5章,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頁187-190。
2.陳楊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頁509。
3.洪錦淳,《水陸法會儀軌》,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10年7月。
三、論文
1.于光華,《「水陸法會」懺法之研究》,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2.方智輝,《當代台灣佛教傳媒之弘法語教學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3.白燿光,《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網路宗教服務之使用意願及習慣改變-以佛教為例》,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4.呼延勝,《陝西現存世的幾套水陸畫的調查及初步研究》,西安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5.張建智,《基於Web 2.0的道教互動學習社群建置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6.呂凱文,《初期佛教「緣起」概念析論 -- 緣起與《雜阿含》「雜因誦」諸相應概念之交涉》,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7.朱景文,《科技接受模式應用於KIOSK捷運生活站使用行為之研究》,華梵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8.吳幼婷,《台灣基督教網路宗教研究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9.李小榮,《隋唐五代至宋初的密宗信仰-以敦煌文獻為中心》,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10.李世玫,《青瑣高議,果報觀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1.李美慧,《科技接受模式在非同步網路學習系統使用意圖之應用》,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12.呼延勝,《陝西現存世的幾套水陸畫的調查及初步研究》,西安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13.周廷斌,《以科技接受模式、創新擴散理論與網路外部性來探討網路通訊服務的使用-以即時通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14.周致中,《網路報稅混合式資訊科技接受模式之研究:模式比較之觀點》,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15.林主榮,《基督教宗教網站溝通效果指標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6.邱素真,《法鼓山水陸法會牌位數位化之影響研究》,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7.洪明奇,《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供應鏈管理之採用》,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18.洪錦淳,《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19.胡家麟,《科技接受模式於串流媒體網路教學平台使用意願之研究-以台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20.徐戈,《河北地區水陸壁畫在宗教壁畫中的地位與價值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21.徐瑤芬,《基督教教會牧執同工資訊素養內涵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22.翁光志,《台灣民間信仰儀式數位典藏系統平台之建置與研究-以澎湖小法犒軍儀式為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23.袁瑾,《水陸法會音樂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2004年。
24.陳姿妙,《明代山西寶寧寺水陸畫探討-以佛教像題材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25.陳姿婷,《傳統購物與網路購物行為:以生活型態、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之》,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26.陳彥龍,《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使用者對網路通訊服務的採用態度、意願及行為》,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27.陳柏志,《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推動電子貿易關鍵因素之研究》,大同大學資訊經營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28.陳界良,《台灣非營利團體組織網路行銷分析研究-以法鼓山基金會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29.傅彥欣,《宗教網站資訊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碩士論文,2012年。30.曾上亭,《科技接受模式在線上學習行為之分析-以兩岸資訊從業人員為比較對象》,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31.曾淑峰,《電子商店之關係品質模式-融合交易成本理論及科技接受模式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32.曾景揚,《台灣民間信仰信眾對網路宗教的使用意願:以兩間廟宇上網信眾的分析為例》,明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2013年。33.黃惠英,《從心靈環保論法鼓山水陸法會》,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34.黃敬涵,《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的特色》,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35.楊宏傑,《電子商務網站神明圖像對消費者信任之影響》,國立暨南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位論文碩士論文,2011年。36.楊淑青,《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高職學生電腦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某國立高商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37.廖鐿鈤,《網路宗教之初探》,南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2001年。
38.蕭景宏,《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消費者接受行動商務的行為意圖》,大同大學資訊經營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39.蕭竣元,《數位化時代的宗教傳播:以Blog製作佛教虛擬寺院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40.戴廷豫,《弘法者應用資訊科技在佛法弘傳上之研究》,佛光大學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41.戴麗雪,《法鼓山「心」六倫初探-全球化下之自然倫理》,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42.蘇仕偉,《科技焦慮與生活型態對消費者使用行動商務之影響》,佛光大學資訊應用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43.蘇金城,《石家庄毗廬寺水陸畫研究》,東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44.釋印隆,《水陸儀軌之天台圓觀思想研究》,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四、中文期刊
1.王佳煌,《資訊科技與宗教:迷你的社會學想像》,新世紀宗教研究,2002年,頁143-173。2.高雅俐,〈從「展演」觀點論音聲實踐在台灣佛教水陸法會儀式中所扮演的角色〉,《臺灣音樂研究》,2005年,頁1-28。3.周耘,〈漢傳佛教大型法會《水陸儀軌》版本研究〉,《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頁110-115。
4.侯沖,〈楊鍔《水陸儀》考〉,《新世紀宗教研究》,九卷一期,2010年,頁1-34。5.徐建中、懷安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懷安昭化寺大雄寶殿水陸畫〉,《文物春秋》,2006年,頁58-62。
6.陳玉女,〈明代墮胎、產亡、溺嬰的社會因應-從四幅佛教墮胎產亡水陸畫談起〉,《成大歷史學報》,31期,頁65-112。7.陳華麗,〈歸元禪寺水陸法會外壇梁皇寶懺儀式及其音樂分析〉,《藝術探索》,2007年,頁5-11。
8.陳華麗,〈武漢歸元禪寺水陸法會內壇告赦儀式及其音樂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頁78-89。
9.孫丹侃,〈上海玉佛寺水陸法會外壇儀式音樂調查報告-以梁皇懺為例〉,《大眾文藝》,2010年。
10.謝生保、謝靜,〈敦煌文獻與水陸法會-敦煌唐五代時期水陸法會研究〉,《敦煌研究》,2006年,頁40-48。
11.蘇金城,〈石家庄毗廬寺水陸畫宗教思想探析〉,《藝術百家》,2007年,頁181-183。
12.李四龍,《民俗佛教的形成與特色》,北京大學學報,第4期,1996年,頁55-60。
13.杜正民,1999年,《電子佛典發展概況》,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通訊,1999年,15(13)。14.杜正民,《網路與淨土》,法鼓山淨土研討會,台灣:台北,1999年。
15.杜正民,《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台灣:台北,2002年。
16.帥嘉珍、陳杏枝、張嘉豪,《台灣佛教網站之社會網絡與呈現初探》,電子商務研究,9(1) ,2011年,頁79-100。17.孫丹侃,《上海玉佛寺水陸法會外壇儀式音樂調查報告-以梁皇懺為例》,大眾文藝,2010年。
18.徐建中,《懷安昭化寺大雄寶殿水陸畫》,文物春秋,2006年,頁58-62。
19.徐立強,《「梁皇懺」初探》,中國佛學研究,1998年,頁177-206。
20.陳華麗,《歸元禪寺水陸法會外壇梁皇寶懺儀式及其音樂分析》,藝術探索,2007年,頁5-11。
21.陳華麗,《武漢歸元禪寺水陸法會內壇告赦儀式及其音樂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頁78-89。
22.道昱,《水陸法會淵源考》,普門學報,第37期,2007年,頁1-20。23.劉昌佳,《從聊齋看民間的佛教信仰》,中國文化月刊,259期,2001年10月,頁87。24.謝生保、謝靜,《敦煌文獻與水陸法會-敦煌唐五代時期水陸法會研究》,敦煌研究,2006年,頁40-48。
25.謝清俊,《佛教資料電子化的意義》,佛教圖書館館訊,第18期,1999年。26.蘇金城,《石家庄毗廬寺水陸畫宗教思想探析》,藝術百家,2007年,頁181-183。
27.傅仰止、章英華、杜素豪、廖培珊,《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六期第五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5年,頁252-253。
28.釋了中,〈水陸的起源演變及其法式行儀〉,《海潮音雜誌》,第69卷第10期,1988年。
29.釋正持,《佛教對現時代的影響-以「屏東東山禪寺」為例》,《圓融》,188期,2011年2月。
五、網址
1.有關水陸法會的常識,取自: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49/549_17.html,2015/3/18瀏覽。
2.《水陸法會簡介》。取自: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取自: http://shuilu.ddm.org.tw/shuilu01.aspx,2015/3/27瀏覽。
3.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水陸法會簡介》,取自: http://shuilu.ddm.org.tw/shuilu01.aspx,2015/3/5瀏覽。
4.法鼓山水陸典藏:《一條無限開展的修行道》,取自:http://shuilu.ddm.org.tw/shuilu/5th/magazine01.html,2015/1/17瀏覽。
5.《法鼓新聞:網路直播水陸論壇,法喜無遠弗屆》,取自: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https://www.ddm.org.tw/news_in.aspx?siteid=&ver=&usid=&mnuid=1222&modid=5&mode=&nid=401&noframe=52,2015/3/5瀏覽。
6.好消息衛星電視台,簡介,取自http://www.goodtv.tv/。
六、英文著作
1.Butler, Jeremy G. (2012, 2 August). A Histor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ystems, University of Arizona.
2.Dawson, LL & Cowan, DE (2004). Religion online: Finding faith on the Internet. New York: Routledge.
3.Feenberg, A. (1999). Questioning technology (p.9). New York: Routledge.
4.Ghiselli, E.E., Campbell, J.P. & Zedeck, S. (1981). Measurement Theory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San Francisco, Callifornia: Freeman & Company.
5.Hair, J. F. J.,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2009).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6.Hair, J. F., Aderson, R. E., Tatham, Rl. L., & William,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7.Kerlinger, F. N., & Lee, H. B. (1999).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Holt Rinehart & Winston.
8.Kline, R. B. (200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2nd e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9.Larsen, E. (2000). Wired church, wired temple. Taking congregation and missions into cyberspace. 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 Online.Available,http://www.pewiternet.org/reports/toc.asp?Report=28,2015/3/7.
10.Leavitt, Harold J., & Whisler, Thomas L., (1958). Management in the 1980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1.
11.Nunnally, J. C., & Bernstein, I. H. (1994).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Languages.
12.Proctor, K. Scott. (2011). Optimizing and Asses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roving Business Project Execution, John Wiley & Sons. ISBN 978-1-118-10263-3
13.Trochim, W. (2001). Research Methods: The Concise Knowledge Base. Atomic Dog; 1 edition (January 1, 2005)
七、英文期刊
1.Bagozzi, R. P., & Phillips, L. W. (1982). Representing and Testing Organizational Theories: A Holistic Construal.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7(3), 459-489.
2.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pp.319-340.
3.Davis, F. D., Bagozzi, R. P.,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pp.982-1003.
4.Doll, W. J., Xia, W. D., & Torkzadeh, G. (1994). A Confirmatory Factor-Analysis of the End-User Computing Satisfaction Instrument. MIS Quarterly, 18(4), 453-461.
5.Fornell, C., & Larcker, D. (198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2), 39-50.
6.Gefen, D., & Straub, D. (2003, Winter2003). Managing User Trust in B2C e-Services. e-Service Journal, 2(2), 7.
7.Gefen, D., Straub, D. W., & Boudreau, M. (2000).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Regression: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Practic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4(7), 1-79.
8.Hair, J. F. J.,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2009).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9.Hartwick, J., & Barki, H. (1994). Explaining the Role of User Participa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 Use. Management Science, 40(4), 440-465.
10.Hays, J.C., Landerman, L.R., Blazer, D. G., Koenig, H. G., Carroll, J. W.& Musick, M. A., “Aging, Health, and the Electronic church”, 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 10(4), 1998, pp. 458-482.
11.Hu, L., & Bentler, P. M. (1999).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6(1), 1-55.
12.MacCallum, R. C., & Austin, J. T. (2000). Application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1, 201-226.
13.MacCallum, R.C., Browne, M.W., and Sugawara, H., M. (1996), "Power Analysis and Determination of Sample Size for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 Psychological Methods, 1 (2), 130-49.
14.Schultze, QJ, Evangelical radio and the rise of the electronic church.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32(3), 1988, pp.289-306.
15.Schultze, QJ, The mythos of the electronic church.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4(3), 1987, pp.245-261.
16.Stacey, W. & Shupe, A., (1982) Correlates of support for the electronic church.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pp.291-303.
17.Straub, D. W. (1989). Validating Instruments in MIS Research. MIS Quarterly, 13(2), 147-169
18.Straub, D., Boudreau, M.-C., & Gefen, D. (2004). Validation Guidelines for IS Positivist Research. Communic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 14, 3880-426.
19.Wheaton, B., Mutchen. B., Alwin. D.F., & Summers, G.F. (1997). Assessing reliability and stability in panel models. In D.R. Heise (Ed.), Assessing reliability and stability in panel models (pp. 84-136).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Zhou, T. (2012). Understanding users' initial trust in mobile banking: An elaboration likelihood perspectiv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8, 1518-1525.